話說冬至
歲月匆匆寒意切,雨幕霜紗云中日。冬至時節,川南盆地天空霜霧繚繞,低沉的氣溫開始大幅度下降,喧囂聲中的城市溫差這幾天總是徘徊在五至七度上下,天空陰沉沉的,不時還下著小雨,細雨蒙蒙,街上的車龍天天排著長隊,急三火四行人也少了許多。
北風吹來,雨霧中似乎夾帶著雨雪,人們忙著穿上保暖服,兩手自然而然插進褲兜,有時還縮著脖子,快步走進兩旁店鋪,街上的行人更少了。冬至數九,風寒林霜,久違的太陽藏進了厚實的云層里,冬日暖陽也真的是有點太吝嗇了!
一、冬至由來
冬至俗稱“冬節”、“大冬”、“長至節”、“亞歲”、“首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這一天從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從陰歷上來看,冬至又是九寒天的第一天,從冬至開始進入“數九天”,以九天為一九,九九八十一天數盡,寒冬就會過去。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為一年中最為寒冷之日,標志冬盡春來,是冬春轉變之時。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后,太陽又逐漸北移。
泱泱華夏,垂范百世。古代對冬至也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的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比藗冋J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稌x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闭f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清嘉錄》中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后漢書》也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敝涊d。從周代起,唐、宋時期和明清兩代皇帝在冬至這天均有舉行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梢?,古人對冬至是十分重視的。
《漢書》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泵褚允碁樘?,民間百姓總會花心思用有限的糧食做成別具一格的特色,不僅點綴了節日,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代代相傳。
由于中國地域遼闊,各地在冬至有不同的風俗??偟膩碚f,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冬至俗稱為冬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在一年里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擇日學上是依農歷的節氣來選定吉課,而所謂的農歷則為陽歷與陰歷的結合,陽歷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把太陽運行的周期分為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一節一氣為一個月),陰歷乃為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歷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
“冬至一陽生”。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歸日,子末有宿期。
二、冬至習俗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關于冬至吃餃子有兩種說法,民間習俗認為冬至日不吃餃子會凍掉耳朵,也不利農事收獲;另一說吃餃子是為了藥王張仲景在冬至舍藥。
冬至為大,源自人們對春的期盼,這不知牽連動多少詩人的情懷,歌唱不絕。杜甫寫有兩首冬至詩,其中《小至》最為出名:“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春春又來”;唐朝詩人白居易在施行途中逢節有感而作的《邯鄣冬至夜思家》,充分表達了“佳節思親”之情。
冬至有節令食品,因地域不同而風俗不同。在我國北方,至今保留著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而在南方有吃糯米團子的習俗,象征美滿團圓;在我們新疆流傳著“冬至不吃餅子,耳朵會被凍掉”。雖然各地的風俗不同,但都是表達了人們對春天的向往,團圓的期盼。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像春天一樣生機盎然,像餃子一樣和和美美、萬事如意。
冬至未至,嚴寒已來。繁華煙云抵不過凄風冷雨。那些古老的傳統帶著民間百姓的智慧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溫暖一代又一代人的天寒地凍。中國古代以二十四節氣計時間。冬至為二十四節令之一,即大雪后的第十五天,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在十二辟卦為地雷復卦,成為冬至一陽生。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在冬至人們又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朝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時為了祭祀祖先,后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洋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員”、“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明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p>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后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進補的習俗。在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因最初制成餛飩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家家戶戶吃餛飩。
南方部分地區在這一天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大蔥炒豆腐的習慣,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在江南水鄉,有冬至夜全家歡聚一堂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用以防災祛病。
在蘇州地區對冬至格外重視,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加入桂花釀制的冬釀酒,配以各式各樣的鹵菜,不僅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祈愿。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動物,然后分層蒸成九層糕,用以祭祖的傳統。
三、冬至進補
冬至進補養生大有學問和考究。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按八卦學說,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中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征陽氣的初生。我國古時曾以冬至定為子月,即一年的開始。在一天十二時辰中,子時也是人體一陽初生的時間。
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冬至過節源于漢朝,盛于唐朝,流傳至今。冬至一般在公歷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古代養生修煉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因為只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才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時、子月便在養生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冬至這天,我們工會對口幫扶一位跨世紀的鄉村老人。一大早,小剛率隊,我們一伙來去白塔山一個農家小院里探訪一位百歲老人。
下車后,我們沿彎彎曲曲的青石板小路前行,山坡竹林掩映中的鄉腸小路時隱時現,坡連著山,坡依附著彎,九彎十八拐坡,不多時,眼前白墻青瓦的川南民居在竹林中錯落排開。院落是典型的三合院古老民居,院前古樹參天,各類盆景花卉-字兒排開,奇花異卉,郁郁蔥蔥,雖是冬天,這里卻洋溢著春天的氣息。
老人今年已滿過107歲,右手執一拐杖精氣神兒未衰,顫悠悠的起身給我們讓座。時至午間,老人熱情地請我們喝羊肉湯,大家一邊喝湯一邊聽老人樂呵呵地講起他的故事。這個出生醫學世家的老人總是謙虛說沒有長壽秘訣,在我們看來勤勞、樂觀、簡樸是少不了的。老人主張季節養生,比如在當下冬至時節需要注意保健,她特別主張四個方面:運動、進補、樂觀、忽躁。于是,老人隨口擺談起了冬季養生處方。
冬天一定要運動?!岸鞈幸粦?、多喝藥一碗?!贝藭r節一定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冬季運動應以靜態運動為主,但是不要小看這些運動,對于振奮精神十分有益??蛇x擇散步、慢跑、太極拳等,運動強度以微微出汗為佳,不宜過度運動,大量運動會使陽氣外泄,寒邪入侵。運動時間不適合也會消耗體內儲存的能量,擾亂正常的生理周期,無法達到健身的作用。最好等陽光出現才外出活動,因為冬季天氣寒冷,晨練過早容易使人體受寒冷空氣刺激,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冬季進補有四忌,冬天要進補,身強如老虎?!敖衲甓钸M補,明年三春打虎”這一諺語流傳已久。冬令進補在冬至前后進補為最佳,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進補食物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
一是要有保溫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熱能供給,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狗肉、羊肉、牛肉、鹿肉的御寒效果較好,其他還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紅棗、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卜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二是要有御寒功能。特別怕冷的人可多補充一些根莖類的蔬菜。專家認為,這類蔬菜生長在土壤里,其根部和皮殼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及營養素,比如藕、胡蘿卜、百合、山芋、青菜、大白菜等。
三是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氣候干燥,人們常有鼻干、舌燥、皮膚干裂等癥狀,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十分必要。維生素B2多存于動物的肝、蛋、乳中,維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冬至,走進一幅幅冬景畫面,傾聽來自大自然的各種聲音,細細品味著最真實的快樂與感動,在一頁頁冬色發現樂趣和講究多多,冬天也不再是天寒地凍,但其樂融融,放眼嚴寒里春天也就不遠了。